循环利用
大运村所有的床铺赛事结束后也可重新组装为大学生组合床,实现长期利用
智慧科技
智能翻译对讲系统将全线提供83种语言在线互译、文本转换和语音合成服务
成都“智造”降温冰背心成了志愿者的降温“神器”,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微型“空调”
绿色低碳
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使用新能源车,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
串联起生活服务中心的半室外街道,采用“冷巷”的设计,1年能省70000度电
在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展示以自己形象为原型的3D摄影真人手办
入住大运村后,中国代表团的网球项目运动员汤千慧说,大运村的氛围很好,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热情;巴西代表团篮球教练维吉尔专程到大运村的理发店,为他的理发师朋友送上纪念品;美国代表团团长丹尼尔·格雷罗说,虽因时差而感到疲惫,但环绕大运村四周,兴奋与激动则占了一大块……
7月22日,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正式开村,中国代表团的13个项目代表队及团部部分成员300余人成为第一支入村的队伍。随后,德国、巴西、阿根廷、美国等代表团也顺利入住大运村。赛时,将会有100余个代表团近8000人入住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
遵循“绿色、智慧、活力、共享”建设理念,并依托于成都大学校园建设改造而成,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总占地面积约80万平方米,村内设有10栋公寓、2个运动员餐厅和包括代表团服务中心、医疗中心、行政保障中心、健身中心、篮球训练馆、游泳馆在内的服务设施,并划分为运行区、国际区、居住区、交通区4个主要功能区。
共享 所有公寓赛后继续供学生使用
作为各代表团到村的第一站,运行区由欢迎中心、访客中心、媒体中心、物流中心组成,将为各代表团提供入村登记服务,主要为代表团办理注册手续和为媒体、访客、组委会工作人员提供相应设施及服务,在经过注册并拿到身份注册卡后,便可成为“新村民”。同时,该区域还设有银行,团员们能第一时间实现外币兑换、外卡取现、账户开设等。
对于运动员来讲,舒适的住宿环境是他们在赛场上表现优异的重要因素。成都大运会大运村的居住区分为A、B、C三个区域,共10栋公寓,A区4栋、B区2栋、C区4栋,房间数为6522间,最大容量约11000人,每个房间面积大约21-25平方米,最大的亮点是代表团入住的公寓均由学生宿舍改造而成,赛后将继续供学校的同学们使用。
配套设施同样也是一应俱全。每栋公寓的一层都设置了居民服务中心、多功能室、医疗室、会议室、储藏室、自助洗衣房,居民服务中心将为代表团提供入住、退房、问询、报修、失物招领及处理投诉等服务,在每个居住区都配备有超市,能解决运动员的各类生活需求。
同时,考虑到运动员的身高问题,大运村所有的床均按照2米长度设计,还可以通过加装床尾凳的方式加长至2.3米左右,这种可“组装”的床铺不仅将在大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休息场所,赛事结束后,它们也可重新组装为大学生组合床构造,实现资源循环长期利用。
针对交通通行,此次成都大运会共有1340台新能源大巴和1000余台新能源小车保障运动员、技术官员及媒体等群体的通勤便利,确保运动员能在60分钟到达所有比赛场馆。
多彩 有健身中心还可体验非遗文化
在成都大运会大运村,诸多特色服务则“藏”在国际区中。这里主要为代表团成员提供休闲娱乐、文化交流及医疗服务等,其中包括运动员餐厅、互动体验中心、艺术中心、医疗中心等,并配备了理发店、洗衣店等功能区域。
赛事期间,运动员需要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健身房等运动设施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跑步机、椭圆机、动感单车、深蹲架……总面积达3077平方米的大运村健身中心可同时容纳200人锻炼。一层器械区约2000平方米,主要是配备自由力量区、有氧训练等器械,二层器械区400平方米则是功能训练区,可供训练后的拉伸使用。
同时,大运村不仅承担着“家”的功能,也是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互动体验中心里,运动员及代表团成员能够做风筝、编竹编绳编、赏皮影,四川成都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文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成都皮影戏传承人赵洪等多位非遗传承人也将手把手教学,让各代表团团员能够在实操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通过“汉语桥”学习,体验中文的博大精深。
大运村还将举办10场“Be Together”主题晚会及中外电影展播、“中国成都·公园城市”主题艺术展、“体育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体育文化展等丰富展览,打造一场“丰富多彩、青春时尚、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盛会,大家所熟悉的大熊猫、金沙文化、川剧脸谱、蜀绣等经典元素都将会一一展现,让世界青年在大运村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巴蜀韵味。
在湖畔,特色文化市集则更好地展示着“烟火里的成都”。以古韵传统文化游园会的形式,文化市集包含了传统文创展示售卖、传统文化表演及体验、传统游戏互动等多项内容。参与者在观赏展示的同时,还可以亲身体验如剪纸、乐器弹奏、投壶、蹴鞠等传统文化活动,再加之凸显传统元素的景观小品更使得整个市集成为大运村内充满文化气息的特色打卡点位。
在大运村欢迎中心服务台,媒体记者正在体验人工智能语言翻译服务
智慧 AI翻译无障碍交流系统贯通全村
语言交流或许是很多人所担心的问题,除了日常简单的对话,较为复杂的事项又将如何沟通解决呢?在大运村欢迎中心服务台上,一个个小小的“黑盒子”扮演着“翻译家”的角色。据了解,这是大运村的智能翻译对讲系统,搭载着AI翻译无障碍交流系统,采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以及四麦克风阵列等多项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整个大运期间全线提供83种语言在线互译、文本转换和语音合成服务。除了在欢迎中心、注册中心可“面对面”地互译,系统也将贯穿于整个大运村内的通讯网络。
此类科技范产品在大运村中是随处可见。在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里,7月22日至8月11日期间过生日的运动员能够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3D真人手办。该项技术的负责人表示,这项全新的黑科技可以在3秒钟内拍摄出800张全方位人物照片,打印出高精度的人物形象手办。打印出的人物动作、表情、着装都极其逼真,就连头发丝儿的飘动都清晰可见。
面对夏季高温,由成都温江“智造”采用PCM(常用于航天领域的新型恒温材料)制成的降温冰背心也成了志愿者的降温“神器”。该降温冰背心具有存储和释放潜热调节剧烈温差的功能,通过自身相态转换来进行吸热或放热,并根据周围环境的微气候,实现温度调节功能,相当于随身携带了一个微型“空调”,提前将“内芯”放入冰箱半小时,就可以在高温的户外持续提供2个小时的“清凉”。
成都大运村内拍摄的一处根据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冷巷”
低碳 “冷巷”设计每年可省70000度电
在成都大运会大运村的建设理念中,有“绿色低碳”这一项,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在大运村的一处小山坡上,代表团服务中心建造于此,为了减少对原始地形的破坏,建筑的主体部分架在了山坡上,而周边则落在山脚下与道路衔接,该地地形的特殊性造就了建筑特别的可能性。
串联起生活服务中心主要服务功能的是一条半室外街道,位于山坡上的街道,在两头从山坡上落到山脚,形成一头朝东北、一头朝南的两个喇叭口。在流体力学里,这样的空间模型被称为“文丘里管”,而在中国南方城市的传统建筑中,它被称之为“冷巷”,其中的物理原理就是“伯努利效应”,即气流在穿过一个由宽变窄的区域时流速加快,形成负压,从而带来更多的室外气流,带走更多的室内热空气和湿气。
成都的夏天炎热潮湿,“冷巷”的设计可以让这条半室外的街道通过自然风的引导,从而获得一个相对舒适的共享空间,起到减少建筑能耗、降低建筑碳排的作用。该区域因为不需要空调,1年能节省70000度电,按1个普通家庭1年3600度电计算,70000度电可以满足1个家庭20年的用电量。
大运村艺术中心有一个“低碳魔方”,将喝完的矿泉水瓶投入“低碳魔方”可获得“碳积分”小票,凭小票可兑换相应的大运会礼品。成都大运会期间,低碳魔方还将出现在主媒体中心、大运公园等多个场地,通过这种切实减少碳排放的趣味互动体验服务,倡导健康低碳生活方式。
此外,大运村采用了大量的新能源车减少碳排放。大运村到中心城区场馆交通90%使用新能源车,大运村内部100%使用新能源摆渡车。
同时,可持续的观念也贯穿于大运村的建设始终。赛时,成都大运村将成为各国运动员的家园,也是“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精彩”的国际青年社区;赛后,大运村将会作为重要的大运遗产,继续服务于成都大学的师生。不仅从节能、环保材料,同时也从建筑用地、建筑设计及绿化等方面,“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了大运村的运行中,也正融入运动员的生活。